公司要闻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要闻


不负绿水青山 ——写在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之际


发表日期:2022-03-23 作者:吴晓东 摄影: 【字号: 分享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三五”以来,作为全球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中国电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想,用电建智慧和电建方案,让这片广袤国土的众多河流、湖泊,恢复勃勃生机,重现生态之美。

渚清沙白鸟飞回

2021年8月,安徽合肥,巢湖之畔,水草茂盛,百花竞放,鱼虾游弋。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巢湖流域考察时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

彼时,一场极严重的洪水刚刚过境。中国电建实施的十八联圩湿地,承泄南淝河部分洪水,总蓄水量达到1.6亿方,蓄水位13.13米,充分发挥湿地蓄洪功能,为确保全市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湿地中的多田湿地系统、植物、配套设施均被淹没。

总书记的指引,就是我们的方向。洪水退去,电建人迅速启动清淤和修复,同时创新工艺技术,将“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工艺”和“PE表流湿地技术”等多项生态核心技术运用于治理过程中。目前,十八联圩湿地年处理水量约2.9亿方,平均日处理水量约81万方;其中南部湿地净化试验区独立运行,有利于有效减少巢湖的氮磷负荷,巢湖平均水质已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林在水畔,水在林中,绿草茵茵,树木葱郁,这里俨然已成为城中天然氧吧。随着冬日来临,更大的惊喜还在等着合肥人民。

2022年1月,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在治理一新的十八联圩湿地开展了观鸟活动,仅仅一天就观测到了小天鹅、红嘴鸥、斑嘴鸭等39种鸟。联合会副会长虞磊介绍,“不同食性的候鸟齐聚十八联圩,说明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日见成效。预计十八联圩生态修复工程竣工后,将吸引更多的候鸟来此歇息、觅食”。

与合肥人民有着相同喜悦的,还有千里之外的深圳人。

2021年11月,深圳人被一则新闻刷屏——茅洲河光明段首次发现濒危植物野生水蕨。

这株野生水蕨“顽强”地生长在茅洲河光明段碧道旁一处浸出清水的草坪中,全株翠绿色,明显浅于其他绿色植物,叶片为狭矩圆形,呈匍匐状伸向地面,整株占地约10至30厘米。

水蕨隶属于水蕨科水蕨属,是一种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湿生蕨类,具有重要的系统学、遗传学研究价值,也是重要的药用和观赏植物。随着人类活动对其生境的破坏,该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不断减少,许多原分布地该种已灭绝,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首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野生水蕨对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回归的水蕨背后,是电建人自2016年开始的深莞茅洲河治理大会战。中国电建以专业平台公司为引领,汇聚旗下数十家优秀设计、施工力量,统筹万人建设大军,围绕茅洲河两岸三区,系统化推进治水工作,以四年多的时间,补齐了流域内40年的基础设施欠账。

随着水质的明显改善,茅洲河的水下能看到罗非鱼、沙虾。水上巡逻的工作人员不时还能拍到乌头鱼上下跳跃,迎着水花玩冲浪,成群结队的白鹭也回来了。生态好不好,鸟儿知道、鱼儿知道、花花草草们知道。电建人用专业和情怀,赢得了动植物“考官”的青睐。

泉眼无声惜细流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除了大开大合的建设外,更多的则是见缝插针的绣花功夫。

80多岁的陈伯,世代生活在宝安区沙井街道辛养村,家门口这条河的前世今生没人比他更熟悉,“这条河以前叫龙须沟,现在叫做龙津涌。以前这条河的水还很清,河道也很宽,我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喜欢在河里洗澡,附近的人也直接用河里的水来洗衣服,我和其他小孩还经常在河里钓鱼、抓虾,河水很干净的”。

龙津涌共经辛养旧村、沙三旧村、蚝四旧村三个村落,最终流入茅洲河一级支流衙边涌,全长750米,全河段明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一片区经济以及人口的增长,龙津涌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渠道年久失修,岸墙部分损毁,整条龙津涌已经完全失去排洪功能,整治前水质等级为重度黑臭。2019年中,龙津涌的整治工作正式启动,电建治水小分队进驻村里。但由于河道从居民区中蜿蜒而过,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为整治带来了巨大的难点:河道两侧老旧建筑巷道狭窄、老旧房屋不具备新建雨污分流管道条件、渠道年久失修、岸墙损毁存在安全隐患、紧邻居民楼施工空间不足……无数的难点犹如拦路虎般阻挡在了施工人员面前。

电建团队反复实地踏勘走访,并与业主单位充分沟通,提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想——既然横向空间不足,那就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在龙津涌内搭建了一套双层的河道系统——上层明渠部分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毕的再生水以及雨水,下层暗渠则负责收集污水,并辅以全河道清淤、新建截污系统、新建补水系统、生态及景观修复措施的综合整治方案。

经过近4个月的综合整治,一条崭新的龙津涌重现世人的面前:在小巷中,一条清秀的小河蜿蜒流淌,透过清澈的河水,能够看到鹅卵石铺设的河床,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的波光。龙津涌所在的沙井古墟也因旧城活化,焕发了新的光芒。2019年12月,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就曾在龙津涌一带设有主题展。电建人“绣”出的潺潺清水,与千年蚝乡、民俗文化、戏剧艺术融合荡漾,让陈伯和他的朋友们再次唤醒了儿时的记忆。

陈伯们正在享受亲水之乐,与深圳宝安相距千里之外的雄安新区白洋淀旁,也有一批电建人正在“头脑风暴”。与他们的南方同事不同的是,他们不准备“绣花”,而是要“种草”。

北地西湖,华北明珠——白洋淀,也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360平方公里的淀区内,有143个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多年来,由于上游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淀区百姓生活污水直排、淀区机械船只增多,加之生态流量减少等因素,白洋淀水质不断恶化。2017年,白洋淀综合水质为劣Ⅴ类,昔日明珠今日“蒙尘”。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正本必须清源,2019年1月发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淀城系统治理基础上明确指出,在河流入淀口等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形成白洋淀生态缓冲区,构建生态屏障。府河河口湿地建设被提上了行动日程。

府河河口湿地上游来水的碳氮比低于3(可生化性低)、氮磷浓度高,水质水量稳定性差,工程既要达到水质净化、削减污染负荷的目的,又要采取生态措施恢复湿地生境;既要统筹考虑现状水量水质,也要兼顾上游水质不断改善的趋势,这就要求技术工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弹性。

结合长期与水结缘的经验,电建团队提出的具有分区、分级特征的“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近自然梯级水质净化工艺,得到各方专家的一致肯定。但另一个问题又拦在了电建人面前。潜流湿地水质净化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微生物过程是氮磷去除的主要机制。冬季随着气温和水温降低,湿地生物活性和水质净化作用会明显降低,已经成为北方区域冬季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和主要技术难点难题。

为保障冬季水质净化效果,经过细致周密调研、试验和模拟,电建人最终拿出了电建方案:通过调节潜流湿地运行水位、维持湿地表层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在湿地表面形成“芦苇+冰层+空气”的保温层;同时,通过通气管增加潜流湿地内部含氧量、调整潜流湿地运行方式等,保障冬季过滤填料吸附效果。工程通过滤料组合布置、植物管护、湿地运行等多种措施组合,有效保障冬季湿地水质净化效果,解决北方地区大型湿地的越冬问题,保证了水质净化。

2020年6月30日,在党的99岁生日来临之际,府河、瀑河、漕河三河的连通渠水流潺潺,来水经连通渠汇集至调蓄池,伴随着提升泵站机泵缓缓转动,河水被提升至一号配水渠进入府河湿地,工程正式启动通水调试。经过府河湿地的处理,入淀水质氨氮浓度降低约67%,总磷浓度降低约58%,并在半年内削减COD化学需氧量53.7吨、氨氮21.354吨、氨氮21.4吨、总磷3.3吨。同时,配合中国电建一体实施的府河河道综合治理项目、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工程、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白洋淀清淤扩大试点工程,有力助推了白洋淀水质提升。

2022年1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三项主要指标均同比下降16%以上,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Ⅲ类水标准,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今天的白洋淀,景色季季不同,夏有碧波荡漾、荷红苇绿醉人,冬有凝固静谧、芦苇摇曳生风,一幅生态胜景已然从规划图中走进现实。

谁谓波澜才一水

2021年10月,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聚焦“十三五”期间最具代表性、标志性的成果,突出对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带动作用,展示汇报“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巨大成就。

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作为“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典型示范工程参展,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展品中唯一一项单体示范工程。10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电建人身体力行,以创新科技推进水环境治理,实现从“治水”到“智水”的转变。

虎年新春,南国的深圳春意盎然,大沙河生态长廊绿水潺潺、白鹭飞舞,簕杜鹃、紫花风铃木、醉蝶花迎风绽放。这里正是电建人实施的深圳首个“物业管理进河道”项目——深圳河湾支流运维管养项目。

深圳河湾地处中心城区,周边人口密集,产业发达,受关注度极高,且河流直接入海,极易受到潮汐影响。要在这样的区域实现高效优质管养,难度可想而知。

电建人掏出的“法宝”叫智慧化——以成效为导向,引进开发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促进河道管养由传统管养向生态管养转变。融合GIS、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的河道管养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无人船舶密集SLAM系统的国内尺寸最大的水面智能保洁机器人、具备3D逆向建模、流线数据管理能力的智能扫描飞行器……创新科技赋能河流管养,自2020年实施运维养护以来,项目范围内近十条河流水质稳定保持V类及以上——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中,一个生态互融的亲水第四空间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别样的可能。

理水为业的电建人没有止步。中国电建及成员企业先后中标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区域智慧水务项目——深圳市龙岗区智慧水务建设工程(一期)、国内最大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项目——数字孪生小浪底水利枢纽项目……科技蓝与生态绿,在电建人手里正在相互融合,擘画出属于新时代的“智水”画卷。

从珠江之畔,到黄土高坡,从西南腹地到渤海之滨,千里澄江似练,万顷碧波如镜,山川静穆不言,电建人不负绿水青山。

十八联圩湿地过冬的鸟类

整治后的龙津涌

今日大沙河


  浏览次数: 7731 次 
打印本页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