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党群工作


【党员在行动】车陂涌治理的小郎中


发表日期:2018-12-14 作者:张温 摄影: 【字号: 分享

       公司在广州车陂涌及流域支涌治理过程中引进中医“望闻问切”疗法,并取得显著效果。

       治理过程中,有名小郎中,他几乎每天都要出诊,因此他每天的脚步数几乎都占据着总包部所有人员的榜首,他为了问诊车陂涌及支涌,经常加班加点。他是谁,他就是中电建水环境公司广州天河总包部的程洪涛,因为微胖,大家私下经常亲切喊他“小胖”,因为“把脉”车陂涌治理,又称“小郎中”。

       程洪涛,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2017年7月毕业后,加入中电建水环境治理大家庭,8月,他到广州车棠项目部工作,从此开始了黑臭水体治理的“把脉”会诊。

       车陂涌及支涌流域治理水质考核坚持“望闻问切”中医疗法,“望”就是看水黑不黑,“闻”就是闻水有没有臭味,“问”就是询问民意,“切”就是对水质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望闻问和把脉分析水体氨氮、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指标含量,查找病因,制定方案,寻根溯源,做到精准治理,实现药到病除。

       “把脉”高手

       为了精准治理车陂涌,自2017年开展百日劳动竞赛以来,广州车陂涌项目就对水质实施了动态检测,对水质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制定有效方案,做到精准实施。初期,项目部经与天河区住房和建设水务局及市水务局商议,在车陂涌、棠下涌主涌设置检测点,每天进行取样检测分析。

       一条打水绳,一只水桶、十几个空矿泉水瓶,一个箱子,一套水质检测仪器,这就是他每天出行的必备装备。一大早他就带着这套家伙开始对河涌会诊,每到一个取水点,放桶、打水、检测、登记、装瓶留样,白天对水样进行分析,晚上撰写水质检测报告。哪个断面不达标,哪个断面某项指标偏高,哪个断面水质波动较大,原因是啥,他都在检测报告里面分析的清清楚楚,项目部结合水质检测报告,能够精准指导项目截污措施建设。

       车陂涌主涌消除黑臭后,根据区水务局安排,项目部又转战了支涌治理,为了实现2018年支涌考核达标,每个检测点设在哪里,程洪涛都很清楚,在8条支涌共设29个检测断面,与主涌水质检测一样,他每天对每个断面进行取水检测,并撰写检测报告。

       除了水质检测,他有时还负责巡河,沿河排查排污口情况,发现偷排及溢流问题及时上报,让有关单位及时处理。

       因为水质检测报告数据准确,问题分析的透彻,精准指导了车陂涌及支涌治理工作。经过精准施治,车陂涌在2017年底实现了消除黑臭的目标。支涌经过治理,也从重度黑臭变成了清澈见底,水清了,鱼又回来了,流域河涌重现水清岸绿、群鱼共舞的美丽画面。

       “健步”达人

       当我们每天还为运动发愁时,当我们因偶尔步数过万心满意足时,其实程洪涛早已把步数过万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了,因为只要他去工地,几乎每天沿河涌步行维持在3万步左右。在个别人眼里水质检测是个轻松活,实际上是个苦差事。因为面对的都是黑臭水体,而且要长途跋涉,尤其是支涌水质检测,29个断面,部分地方道路根本无法通车,只能步行,而且还要爬坡过坎、披荆斩棘。从早上出门,有时一整天在办公室也见不着他人。天热时,衣服一整天都是湿漉漉的,早上穿的干干净净,晚上变得又脏又臭,因为经常在河涌旁边,蚊虫叮咬就在所难免。因为水质检测,他一年连着磨破了好几双鞋,因为长时间在外跑,他也从刚来的细皮嫩肉的白胖小子变成了黑黝黝的胖小伙。

       “转岗”行家

       他刚到项目部被分到了安全部,初来乍到就跟着师傅每天跑现场,做内业,学规范,一段时间下来,让他这个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的给排水专业研究生却对安全管理能够说的头头是道。后因项目工程进度管理需要,他被调到了工程管理部,刚开始做内业,整理日报及周报资料,慢慢参与了现场巡查,百日劳动竞赛攻坚时间,还轮流参与夜巡。后来项目部结合他的专业,让他负责起了水质检测这份差事,刚开始觉得好玩,慢慢地,就感觉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时间一长,也就慢慢适应下来。后来,根据工作安排,他被抽调到市水务局帮忙,参与了城市管网动态监测技术导则编制,目前市标已立项通过,正在实施省标申请。东莞项目前期,他就被抽调到东莞参与项目前期现场勘查、有关单位协调及方案编制工作,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东莞项目中标后,他又返回到了车陂涌项目部,正巧赶上了支涌考核工作,他又挑起了老本行,因为工作经验丰富,他还被请到了黄埔项目进行经验交流,指导黄埔项目年底水质考核达标检测工作。

       车陂涌的水越来越清了,小郎中却乐了,因为他问诊车陂涌治理中炼就了一套独家秘方。

       想看吗,想看您就来广州车陂涌项目。

程洪涛正在现场检测水质


  浏览次数: 3437 次 
打印本页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