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挖泥”达人绘出水清岸绿生态画卷


发表日期:2023-04-06 作者:宝安日报 摄影: 【字号: 分享

从山东到天津再到深圳,从国内到国外,翟德勤参与了国内外十余个大型中疏浚与吹填工程的施工。2010年前后,曾指挥过我们国家当时最先进的吹填造岛“大国重器”——每小时挖泥产量达4000立方米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参与巴基斯坦卡拉奇深水集装箱港的建设。工作20多年,翟德勤就没有离开过泥和水,他负责和主要参与的项目仅泥沙挖填总量一项累计就超过1亿立方。2015年,翟德勤来到宝安,没想到从此就在这里扎了根。  

找到好方案——  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理方案开国内先河

还记得2015年第一次来到茅洲河时,翟德勤远远就闻到刺鼻的臭味,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

翟德勤主要负责的是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内源消减即清淤及底泥处理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  底泥污染是茅洲河流域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黑臭水体治理的一大难题。通过前期勘探,茅洲河全流域的底泥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干支流河段底泥氮磷、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以往的治理方案主要是投放药剂,比如在底泥中注入硝酸钙,虽然可以短期内抑制底泥污染物的释放,但时间一长,特别是汛期河水冲刷后,容易导致黑臭水体‘反弹’。”翟德勤说,如果不处理底泥,即便河道中的水体短时间能够治好,没有彻底根治的底泥中的污染物,很快又会从浓度高的底泥中再次释放,进入治理好的河水中,河水将再次被污染。没有完善的后续处理处置方案就直接开挖,也会形成污染物的再次转移,带来更大的环境风险和灾害。  

治水不能做表面文章。方案考虑了很多,翟德勤和同事经过认真调研分析提出,要从根上解决问题,避免水体改善后再被底泥中蓄积的高浓度污染物反复污染,必须要走一条新路,就是将污染底泥从河道中挖出,将污染底泥送到底泥处理工厂内,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工艺进行工业化和无害化彻底处理,从而实现“根治”。  

茅洲河积累了几十年的污染底泥总量达400多万立方米,污染底泥如何处理?最后运到哪里去?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国内外并没有成熟的可参考案例,业内专家也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但翟德勤有信心,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德国、奥地利、新西兰等地在治理河流时建设过底泥处理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治理工艺也有研究团队的支撑,技术上没有风险。他认为,央企应该带这个头。  

污染底泥处理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而且国内没有这样的先例,公司内部开了几次论证会,专家评审会也开了十几次,最终敲定在茅洲河畔建一座现代化底泥处理厂,把底泥抽起来进行集中工厂化加工处理。  

2016年5月,亚洲最大,国内第一座工厂化、现代化底泥处理厂——茅洲河1号底泥厂应运而生,实现了建成即投产。同年12月,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到厂里调研,将原本20分钟的参观时间临时调整为一个半小时,并评价说,“我要看真治污,你们找到了好的方案!” 

神奇“变形记”—— 数百万方重度污染底泥变废为宝 

进场的都是污染物,出厂的都变成可利用的再生资源。数百万方的底泥源源不断被输送到底泥厂,由此开启了神奇的“变形记”。 

 “我们也研究过采用淋洗等工艺把重金属提炼去除的方案,成本非常高,不适合我们这样的污染底泥治理工程。”翟德勤介绍,污泥中的有害物质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大多是以离子态和分子态形式存在的,是较为活泼的,可以自由流动转移,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建立污染底泥处理厂,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加入我们自主研发的污染底泥处理新型复合材料,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相当于在处理后的底泥中织成了一张网,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牢牢网住,再难自由移动,不会重新向环境和人体释放转移,从而实现污染底泥的无害化处理。  

在大大减少处理成本的同时,黑臭底泥处理后分离出来的河沙实现资源化利用,成为工程项目的建筑用沙,黑臭底泥处理后的余土一部分用作工程回填土,一部分制成透水性能良好的各种透水砖,就铺设在茅洲河沿河两岸,如燕罗湿地的陶粒生态透水砖、潜流湿地陶粒填料等都出自这里,是真正的取之于河、用之于河,做到了污染底泥的再生和资源化利用。  

在茅洲河1#底泥处理厂设计、施工和实验运行工作中,翟德勤主要负责完成了1#底泥处理厂整体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车间的规划设计,提出底泥工业化生产和资源再生利用概念,实现了污染底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集成高效处理。  据了解,依托茅洲河项目实践,翟德勤担任课题负责人主持的科技开发课题已达十余项,包括《河湖污泥工业化处理与资源再生技术研究》、《河湖污泥工业化处理余土炭化制陶技术及资源化应用研究》、深圳市科技应用示范项目《河道底泥综合利用的应用示范(SF20160023)》等课题目前均已顺利结题,相关课题成果已先后获得十几项省部级和企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底泥处理示范项目也分别获得2019年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和2020年宝安区区长奖,均是当年生态环境治理类的最高奖。茅洲河底泥处理厂和治水经验,人民日报、焦点访谈、珠江新闻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通过2集专题纪录片《黑臭泥变身记》进行了专题报道。  

课题研究期间,其个人为主或主要参与开发完成专利申请超过50项,其中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超过20项,主要包括“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理与再生系统”、“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沙再生系统”、“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智能环保疏浚系统”、“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调理调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此外,翟德勤还主持或主要参与编制完成了1项国家行业标准、2项深圳市地方标准和十余项团体和企业标准。  应该说,国内河湖污染底泥处置的“电建方案”,推动了国内黑臭水体内源治理技术路线和相关行业标准的一大转变。 

治水人四海为家。翟德勤说,工作多年,最不熟悉的就是家门。还记得有一次从工地回到天津的家,因为5年多未住过,结果愣是找不到家,不得已打开导航,跟着导航从南门进去,又从东门出了小区。特别是茅洲河治理最忙的时候,他连续3年都是在工地上过的春节。多年来,翟德勤总是一头扎在项目上,即使回到家,待几天就不习惯。远在山东老家的母亲生病被紧急送去医院,3年没回老家的他赶到医院,只待了2个小时又前往北京开会,会后又风尘仆仆返回深圳,一头扎到工地上继续工作。 

 “对家人还是挺亏欠的,你说是初心也好,是热爱也好,这已经是我离不开的事业了。”

如今,总是忙于工作不着家的翟德勤,又一次搬家了,并成为真正的宝安人。


来源:宝安日报


  浏览次数: 2526 次 
打印本页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