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南方都市报》:治水提质怎么做?宝安“六个一”工程啃下硬骨头


发表日期:2017-10-31 作者:徐龙晨 赵怡然 杨旭 摄影: 【字号: 分享

       宝安区共有66条河流,流域范围人口和企业密集,水务设施建设滞后,其中65条河流为劣五类水质,尤其是茅洲河等10条建成区水体黑臭现象严重,被列为住建部、环保部挂牌督办的重点整治对象。

       治水提质成了今年宝安区委区政府的头等大事。为此,宝安推出“六个一”工程,动员全区力量加快推进茅洲河、前海湾、大空港、铁石四大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此外,宝安也全面推行河长制,对解决深圳复杂水问题,完善水治理体系,实现治水提质总体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深圳的治水大区,宝安区提出,要以特别的意识、特别的手段、特别的责任、特别的担当和特别的作为,在河长制工作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茅洲河宝安段消除排污口846个

       宝安治水提质工作进展如何?不妨看看数据。据悉,2017年度治水提质计划156个项目已经全部启动,年度投资计划81.23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7项(共和涌综合整治工程、咸水涌中游段截污改善工程、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河道水质提升项目、江碧片区河涌污水总口截排工程、西乡小河涌污水总口截排工程、松岗街道东风村排洪渠及管网整治工程、松岗街道塘下涌工业区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已动工83项、前期阶段66项,完成投资66.9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率82.4%。

       作为宝安治水提质的“重点对象”,茅洲河的治理是宝安治水提质工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今年,宝安全力加快茅洲河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茅洲河流域47个EPC子项目(包含界河)已开工42个,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总体进度达到51%;累计建成管网718公里,消除入河排污口846个,干支流河道开工17条,界河工程完成91%的工程量,顺利完成共和涌项目主体建设任务。

       而在重点整治入河排污口上,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19条干支流共有入河排污口1419个,目前已整治846个;其中10条黑臭水体共计603个入河排污口,目前已整治555个,个别河道因沿河截污管未贯通,排污口暂时无法接驳,正在采取应急接驳措施,计划10月底前完成全部排污口整治。

       与此同时,今年宝安也全面启动三大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大空港片区纳入EPC项目共21个子项、总投资53.30亿元,前海湾和铁石水源片区纳入EPC项目共22个子项、总投资51.10亿元。目前正在前海湾和铁石片区EPC招标已完成挂网工作,计划11月中完成招标;大空港片区计划11月底挂网招标。

       治水工作中,管网建设也很重要。今年,宝安污水管网建设任务两次提速,年度目标任务从550公里调整为600公里后,围绕茅洲河2017年底水质考核目标,宝安自加压力,要求茅洲河流域内在建21项污水管网工程提前至2017年底前完工,力争全区完成870公里。目前已建成雨污分流管网649公里、沿河截污管72公里、末梢连接管45公里,合计766公里,占总任务870公里的88%。

       治水提质“六个一”工程抓“落实”

       成绩背后,需要的是付出。

       宝安区10条建成区黑臭水体,黑臭河段长度68.6公里,数量占全市28%,长度占全市34%,治理任务艰巨。但宝安迎难而上,逐级压实黑臭水体治理责任,创新实施治水提质“六个一”工程,采取“三紧”措施,向10条建成区黑臭水体发起总攻。

       一方面,宝安构建“1+10+1”组织体系,成立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总指挥长的总指挥部,10个河流分指挥部及指挥部办公室,构建“1+10+1”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宝安也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创新实施“六个一”系统治河工程。宝安区通过细化健全河长制体系,设立社区河流段长,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31+66+10+10+66+219”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严格落实“一河一长”责任,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在治水提质工作中,违建是一大拦路虎。为此,宝安31名区领导主动冲到拆迁一线,各级各部门逐层分配指标领取任务,勇啃征地拆迁“硬骨头”。5月17日至9月底,全区举行征拆行动80次,出动人员共计8720人次,其中10条建成区黑臭水体101092平方米既定拆迁任务在5月31日前全部完成,为工程施工扫清了障碍。

       在治水工作上,宝安也借力“外脑”,通过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为全区河流治理项目提供强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宝安也全面强化执法监管,以《宝安区茅洲河流域“小散乱污”企业全面排查及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为例,宝安重兵进驻茅洲河流域,对茅洲河流域工业企业最为集中的沙井、松岗街道进行重点监管。组成100个巡查组和20个执法组,以社区为单位,以废水排放企业为重点,共排查企业11433家,限期整改543家,立案查处134家,查封16家。

       分解任务完成全年治水任务

       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未来,宝安区还将再接再厉,继续贯彻落实好工作部署,确保年底前不折不扣完成考核目标。

       早前,宝安区召开的环保督察整改和治水提质百日攻坚部署会上,宝安区下发责任手册和责任分解表,要求全区对照上级要求和责任手册以硬措施、硬手段、硬作风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确保完成环保督察整改、治水提质等各项工作任务。宝安区委书记、区长姚任强调,宝安环保治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区干部必须统一思想和行动,进一步明确任务,进一步倒排工期,进一步形成合力,力争尽早完成工作任务。

       具体工作上,在改善河流水质方面,宝安区将加快推进八项水质提升项目,确保11月底前茅洲河(宝安段)、沙井河、新桥河、罗田水水质提升项目投入运行。此外,宝安也将全速推进沙井、松岗厂再生水补水工程及固戍再生水厂工艺完善,协调加快石岩河生态补水工程及牛牯斗水库补水工程,在已实施新圳河、西乡河、双界河等3条河流补水的基础上,确保11月底前再实现对沙井河、罗田水及石岩河生态补水。在管网建设上,宝安也将进一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年度新增污水管网870公里,力争2017年底全部完成茅洲河流域雨污分流管网1028公里。

       与此同时,宝安将依托河务通智慧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河道水务设施、环保水务事件“智慧管控、网格管理、全面巡查、巡办分离”的管理链条,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建立“智慧化、信息化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环保水务监管体系。

       治水有招

       在宝安治水提质工作中,“六个一”工程是一大特色。

       所谓“六个一”工程,即一河一长、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建、一河一管、一河一景,其中,“一河一长”,就是建立“1+1+66+10+2”河长制组织体系,即1个宝安区总河长、1个副总河长,66个区级河长,10个街道级河长,及成立区、街两级河长办。一河一档“基础工程则摸清河流底数,建立“一张图”“一张表”“一本账”“一系统”。而“一河一策”先导工程则针对每条河的本底条件,逐一制定治理策略,具体包括治河攻略、规范标准、技术方案、科技创新五个方面。

       此外,“一河一建”网络工程是以河流为单元,建设点、线、面、体、质的网络工程,把征地拆迁、河道综合整治、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排污口整治、河道清淤、水质提升、分散式污水处理、生态补水等8类建设任务变成具体项目,逐一明确每个项目的工作内容、位置坐标、责任分工、进度计划、工作进展和进度评价等,编制项目总表,将形象进度细化到月,形成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工作责任手册,作为宝安治水的“兵书韬略”。而实施“一河一管”保障工程就是强化水环境监督管理,建立4个体系,3项制度。4个体系是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养护体系和标识体系,3项制度是巡查制度、执法制度、激励制度。

       至于“一河一景”生态工程,则是坚持治水与治城相结合、治污与造景相协调,依托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山湖河海”资源,在城市风貌塑造中凸显“依山、环湖、畔河、滨海”内涵,以铁石水源保护区、凤凰山、罗田森林公园等生态板块为点,以海滨绿带、河流绿带、道路绿带等生态廊道为轴,构建由海向陆、联山通海的“两纵三横”生态轴线体系;以茅洲河、前海湾、大空港和铁石“四大片区”66条河涌为线,串联13座水库、12处生态湿地,推动产水相联、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着力打造“水清、流畅、岸固、景美”生态景观水网。

       ●治水有效

       ●茅洲河流域47个EPC子项目(包含界河)已开工42个,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总体进度达到51%;累计建成管网718公里,消除入河排污口846个,干支流河道开工17条,界河工程完成91%的工程量。

       ●重点整治入河排污口上,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19条干支流共有入河排污口1419个,目前已整治846个;其中10条黑臭水体共计603个入河排污口,目前已整治555个。

       ●18个内涝治理项目中,完工4项,动工10项,前期设计4项,计划年底前完工10项。

       ●强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茅洲河水质提升应急项目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日均处理污水10.4万吨;推进生态补水,实现日均生态补水14万吨。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杜志鹏)


  浏览次数: 1620 次 
打印本页关闭